最新消息

1.鳳中天文社協作平台正式啟用 ((點選前往
2.鳳中天文網路相簿((點選前往
3.鳳天本學期行事曆&鳳天16屆社服 ((點選前往
4.未來會有"好用天文資訊網站" 供大家使用
5.請留意網站最下面的「鳳天行事曆」
6.從今天起所新增的天文世紀文章最後皆有附相關學習連結,請大家多多點閱以增廣見聞!



2009年9月11日 星期五

16屆鳳中天文社行事曆

鳳天重要活動
中秋烤肉賞月 98 10/2 (暫定)
迎新 98 10/17~18
留校觀測1 98 11/13~14 (暫定)
寒訓 99 02/7~9 (暫定)

下列為預定社課時間,若骨頭有空前來
先行以電話確認,不然學校很常把社課卡掉的 ==

九月份
9/2
9/16
十月份
10/14
10/21
十一月份
11/18
11/25
十二月份
12/16
12/23
12/30
99年 一月份
1/6
1/13

16屆社服樣式



2009年9月7日 星期一

南極洲A山脊 最佳天文台

美國、澳洲科學團隊為找尋全球最佳天文台地點,綜合人造衛星、地面觀測站資料及氣候模型,分析多項天文學影響因素之後認定,南極洲的「A山脊」(Ridge A)為全球最寒冷、乾燥、安靜的地點,最適宜天文觀測。論文發表於最新一期的《天文學會期刊》。

A山脊海拔約四○五五公尺,平均冬溫攝氏零下七十度,水蒸氣不多,而且大氣湍流很少,因此極為安靜;地球其他地方的大氣湍流會造成恆星看來一眨一眨的現象。

這些因素讓A山脊成為條件絕佳的天文觀測所。桑德斯表示,A山脊拍攝的天文照片,比起目前最佳的天文台,至少清晰銳利三倍。

當地天空又暗又乾燥,以一具中等大小的望遠鏡觀看太空,威力跟地球其他地區最大型望遠鏡一樣強。其他學者認為,在A山脊裝設天文望遠鏡,取得的影像可能跟「哈伯太空望遠鏡」品質一樣好。


相關學習:
1.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http://www.tam.gov.tw/
6.台灣大學墾丁天文台http://blog.phys.tw/kto/

2009年9月4日 星期五

鳳山高中天文社簡介



鳳山高中天文社自1994 成立至今,一直以來我們致力於天文教育的推廣,也積極邀請剛進入鳳中對天文抱有熱愛及興趣的學弟妹們加入我們的行列,一起探索宇宙的奧妙,發現星辰之美。
教學方面,我們很注重基礎課程,包含基礎天文、四季星空及太陽系等。在負責教學的學長姐有趣又細心的教導下,使我們對天文有更進一步的了解。而對於最近天文的活動或大事件也會在課堂上做分享討論,我們力求上課講義、資料的正確性及精美度,希望大家能好好的吸收,並能活用。
不過,天文不只是紙上談兵,當然還要有實際行動及觀測。因此,我們有「留校觀星」的活動來驗證社員平常之所學,我們也常與高雄縣市甚至中北部學校的天文社合辦許多豐富又好玩的觀星活動。可使社員與他校的同學做知識的交流與感情的聯繫。
在我們努力經營下,我們希望未來能夠帶動中小學並結合社區作天文活動,將天文教育推廣出去。




鳳天萬歲~~~~~




鳳天萬歲~~~~~
















台灣團隊參與測試/ALMA望遠鏡 收到火星訊號

(資料提供:呂聖元/整理:記者林嘉琪)
全球最大 解析度超強
台灣科學研究團隊參與的全球最大地面天文望遠鏡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ALMA),透過台灣負責組裝的前段接收機次系統,首度睜眼(對準目的物)接收到火星干涉訊號!

天文望遠鏡接收火星訊號不是第一次, ALMA接收到火星干涉訊號的意義在於,預計於二○一二年完工的ALMA計畫順利完成階段性任務。中研院天文所助研究員呂聖元表示,全球眾多研究團隊都期待透過大型天線陣列,觀測宇宙誕生初期的星系狀態,探索太陽系等行星起源;ALMA未來能讓科學家探索宇宙初期形成的恆星與星系、了解恆星誕生過程中的未知細節。

呂聖元說,在毫米與次毫米波段部分,ALMA是探索宇宙的最先進探測工具,與目前所有望遠鏡系統相較,ALMA在該波段間可看到更暗的天體,影像解析度超強,像是人站在台北就能看高雄的一枚一元硬幣。

天線距離最長達18公里

為了測試ALMA的功能,研究團隊把它對準火星觀測,四月三十日於智利海拔五千公尺漠地,接收到來自火星運作的微弱訊號,經震盪強度進一步驗證,的確是火星的活動訊號。呂聖元形容,ALMA的天線移動快速、鏡面光滑,拍攝到的影像精細度,是開始架置十四年以來的最好狀態。

地面天文望遠鏡計畫ALMA,由直徑十二米及直徑七米、總數六十六座天線組成,天線間距離最長可達十八公里,分布範圍相當於台灣恆春半島。這次接收外太空訊號所使用的電子設備,其中一組就是由國科會資助、中研院及國內大學攜手組成的台灣科學研究團隊負責整合、測試的前端接收機系統,台灣因此有機會與全球科學家共享觀測資料。

想要接收自火星的訊號,須先透過兩座直徑十二米ALMA天線進行收集,兩座天線可轉化為高解析度的望遠鏡系統,把電波轉成影像。呂聖元說,每對天線都能提供獨特訊息,整合資訊就能建構天體影像。

呂聖元比喻,ALMA天線就像是人的眼睛,由美國、加拿大、日本、荷蘭及英國提供的接收機模組是視神經,台灣科學家負責將之組合,像聯結成視網膜,讓大型天線陣列接收來自浩瀚宇宙的訊息,再重組為影像。

ALMA解析能力 哈伯的10倍
光依波長可分成微波、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X光及伽瑪射線等,利用不同波長的光,可以看見不同景象。

屬有史以來最巨型的地面天文觀測計畫的ALMA,具備革命性的電波天文望遠鏡,觀測波段為毫米與次毫米波,可以窺見微波及紅外線波段無法研究的領域,例如冷塵與分子的低能量放射線。通常放射線會出現在太陽系天體、恆星形成區域及原恆星盤等,利用ALMA的高解析力,就可以取得這些區域的資料,是研究宇宙低溫的有力工具,解析能力更是哈伯太空望遠鏡的十倍。

(資料來源:自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index.htm)

相關學習:

2009年9月3日 星期四

捷克舉行大會紀念克卜勒(或譯為刻卜勒)定律發布400周年

為紀念伽利略首次使用望遠鏡觀測天空400周年,聯合國將2009年定為國際天文年。而今年又恰逢刻卜勒行星定律發布400周年,為了對這些歷史事件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捷克2009年8月24~27日在布拉格國家科學博物館舉行國際會議「刻卜勒的遺產」。參與會議合作的單位和組織有:布拉格查爾斯大學,捷克理工大學,捷克國家科學院,捷克國家科學技術協會理事會,捷克國家科學院天文學院、物理學院、地球物理學,布爾諾馬薩里克大學理論物理系,捷克天文學會,科學技術歷史學會,布拉格 Stefanik 天文台,Upice 天文台以及捷克布達紮維天文台、天文館等。為了表示對刻卜勒的敬意,捷克國家科學院院長,捷克國家科學院天文學院院長和布拉格市市長將出席大會並致辭。


此會為捷克科學界對世界天文學的一項貢獻,也融合了國際天文年的理念,緊接著8月上旬在里約熱內盧的國際天文聯合會大會而召開。17世紀科學革命的現象仍然引起科技哲學史學家們的高度關注。會議的目標是收集關於刻卜勒定律的起源和在這個發展階段上科學和哲學的思考,及其進一步發展的科學影響力,和相關的科學、文化的新知識。


約翰尼斯·刻卜勒於西元 1571 年出生在德國的威爾德斯達特鎮,恰好是哥白尼發表《天體運行論》後的第二十八年。刻卜勒就讀於蒂賓根大學,1588年獲得學士學位,三年後獲得碩士學位。當時大多數科學家拒不接受哥白尼的日心說。在蒂賓根大學學習期間,他聽到對日心學說所做的合乎邏輯的闡述,很快就相信了這學說。受到哥白尼理論的影響後,他以數學家身份來到布拉格,並參加了布拉格關於火星軌道精確測量的小組。這裏自由的社會環境能使他專心的進行他的科學研究,從思想上打破了歐洲17世紀初的觀點。1600年到1609年之間,刻卜勒一直在為他的巨作《新天文學》而不懈努力著。在1608年底,國王給了他最後一筆經濟支援,在1609年春天,刻卜勒的著作終於出版並准備於法蘭克福春季書展上面世。這本書包含了關於太陽系內行星運動的前兩條定律的來源和形成。刻卜勒十年後在奧地利林茨出版的《宇宙的和諧》一書則介紹了行星運動的第三條定律。


刻卜勒的發現證實了哥白尼在天文學方面的革命,他們使得天文學的原理更加精確,開啟了人類在整個學科範圍內知識的拓展時期。刻卜勒定律理論徹底打破了亞里斯多德的物理和天文學理論。他們不但奠定了現代天文學的基礎,並且推動了機械力學以及他的數學機構的發展。由之刺激而產生的微積分學更導致各方面技術問題的理論性革新。


相關學習:


1.http://web2.nmns.edu.tw/PubLib/NewsLetter/90/169/10.htm


2.http://memo.cgu.edu.tw/yun-ju/cguweb/SciKnow/PhyStory/Kepler/KeplerPlato.htm


3.http://www.phys.ncku.edu.tw/~astrolab/e_book/distance/captions/kepler_laws.html


4.http://zh.wikipedia.org/zh-tw/开普勒定律


(資料來源:台北市天文科學教育館http://www.tam.gov.tw/cgi-bin/Message/MM_msg_control?mode=viewnews&ts=4a95c0d1:52ce&theme=/3790000000/379040000E/379041700E/tam.message2&layout=)

2009年9月2日 星期三

~賀~本次新生招收人數為24人!恭喜你們加入「鳳天」這個大家庭!

以下為新成員名單 :

102
安琦
104
林家正
106
孫若馨
黃盈蓉
蔡杏宜
馬柏豪
劉禮榮
顏郁閎
蘇伯任
108
林立昇
109
許宸唯
傅義翔
110
郭俊宏
陳俊廷
113
廖苑彣
李坤祐
鍾揆鈞
114
莊宇翔
陳冀佑
115
戴士展
116
李冠甫
黃子涵
117
林宓璇
張倍綺

2009年9月1日 星期二

9/4 土星環側向地球

太陽系第2大的行星—土星,最大的特徵就是她那像呼拉圈一樣的美麗光環,通常用口徑5公分以上的小望遠鏡就可以觀賞。但您可曾想過沒有光環的土星是什麼樣子?9月4日前後,您就有機會可以目睹這個景象囉!

土星環消失的原因?

由塵粒與碎冰組成的土星光環是個非常龐大的結構,寬達250,000公里以上,相當於19.5倍地球直徑,但厚度居然不足1公里,像個用紙片剪下的甜甜圈環放在一顆球周圍一樣。因此,當地球與土星環繞太陽公轉的過程中,隨著太陽、地球、土星的相對位置改變,地球上所見的光環樣貌也會隨之改變。每隔14~15年(約土星繞太陽公轉半圈的時間),薄薄的光環恰巧側面朝向地球時,從地球上望去,光環像是消失不見般,讓看慣土星如樂樂球樣子的人,頓覺怪異。

土星環側向地球事件

9月4日,即為每14~15年一度的土星環消失事件再度發生的日子。此現象前次發生在1995-1996年,下一次則將在2025年發生。從前太空任務不若今日發達之時,由於少了土星環的干擾,科學家通常會利用土星環側向地球時觀察光環最暗的部分或最小的衛星的細節,甚至可能因而發現新衛星或新光環。


本次土星環側向地球的狀況

不過,今年的土星環側向地球現象並不若1995年那時容易觀察,主要原因在於此時土星亮度只有1.1等,且幾乎與太陽同方向,黃昏日落後的仰角高度不到10度,手腳必須快一點,才能欣賞到這個少了光環陪襯的土星。受限於周邊建築物遮擋之故,無法在臺北天文館處觀察土星光環側向地球的景象,因此若有興趣觀察者,必須自行前往西邊地平線附近完全無遮擋的地方,利用望遠鏡來挑戰。
  如果沒辦法在9月初觀察到土星,則因土星在9月18日與太陽同方向、同時升沒而不可見,必須等到9月底之後,才能在清晨天亮前的東方低空中再見到它,不過此時土星環不是完全側向地球,就沒辦法看到土星環消失的模樣。


土星環與土星環消失事件的觀測歷史

1610年,伽利略是第一個透過望遠鏡觀察土星的天文學家,當時他利用放大20倍的自製望遠鏡觀察土星後,驚訝地發現土星圓盤兩側居然帶有兩個小圓球,記錄道:「土星是有三個圓球體黏在一起的天體!」,或像是「長了耳朵!」。連續數年的觀察,伽利略發現土星旁這兩個圓球的樣子似乎在慢慢改變,1612年完全不可見—這是人類史上第一次觀測到的土星環消失事件,但也惹惱了始終不解的伽利略,讓他就此放棄持續且系統性的觀察土星;不過,惱怒中的他仍憑直覺拋下一個正確的預測:「它們一定會回來的」!

 荷蘭天文學家惠更斯利用解析力更好的望遠鏡觀察後,1655年提出假設:認為土星旁似乎環繞著一圈寬而薄的草帽狀光環,這個光環並沒有和土星本體接觸,只是環繞在土星周圍而已。之後他利用放大倍率50倍的自製望遠鏡,持續觀察土星,才驗證了他的理論:隨著太陽、地球、土星的相對位置改變,光環呈現的樣貌也會隨之改變!這個結果,後來發表在1659年出版的「Systema Saturnium」一書中。 然而,科學家與一般大眾一直到1670年代之後,才普遍接受惠更斯的理論。


在現代科技的幫助下,人們已經對土星環認識得更多,但親近土星的慾望卻從沒消失過。撥個空,去瞄一眼土星吧!

(資料來源:台北天文科學教育館http://www.tam.gov.tw/cgi-bin/Message/MM_msg_control?mode=viewnews&ts=4a94eff9:1879&theme=/3790000000/379040000E/379041700E)

鳳天行事曆